某些思考

一段时间以来,一直使用 Emacs+orgmode 在管理相关的任务,不管是工作的还是一些生活的。不过还是工作的偏多,不过想来也没有一直去遵守这个,有时候很多任务开始了,没有及时 clock-in, 因此有些任务只是事后做个记录,即使这样,有时候统计起来还是有些意思,org-mode 里面自带了可以统计年,月,日的相关函数,这样在一年,一月结束的时候可以进行一番回顾。

但是实际上,并没有完全遵守这个,有很多时候,记录都忘记了,还有些任务都没有登记进去,所以这样拿到的回顾也是不全的。《奇特的一生》是说完全的记录所有工作和学习相关的时间,日复一日回顾,就会发现一些效率低下的问题,从而得到改进。但是就个人来说,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方式,例如突然来一个事情,可能更习惯的是很快将这个事情了结掉,而并不是先对其进行记录,然后再开始工作,还有一些事情,本来就是一个长期而零散的,也很难进行记录。例如跟踪一个工程,这个工程里面有很多需要沟通的工作,可能很多时间都在微信之类上聊天,而这些时间到底是记录还是不记录?记录的话究竟是什么?

频繁的任务切换对大脑是有负担的,因此有人推崇番茄工作法,这个来应对一些简短的任务还是不错的,如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编程等工作,番茄钟反而会引起一些反效果,例如正好思考或编码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事后,番茄钟给你 duang 一下,时间到了,是休息还是不休息?

拖延证也是很讨厌的,最常见的其实比如网上看到一篇文章,觉得很好,然后想着先把链接存下来,后面有时间就看,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从来也不看的,pocket 用过一段时间,但是其中的很多文章基本都扔在那里不管了。很多时候会变成,这个保存过的文章,后面隔一段时间又看到同样地,还是继续来保存。

如果没弄清楚当前应该干啥,可能就很快无所是事的开始刷手机,看新闻,看抖音,一不小心时间就过去了。这段时间一直在想,问题出在什么地方?GTD 的思想是说,大脑不要留着负担,而将所有的安排都记录下来,然后每天就开始直接对着清单来一件件事情的完成即可。所以从工作流上面来考虑,首先是有个时间来进行工作安排,当然有很多工作是突发的,但是凡是能安排的就安排上,突发的做好记录和切换。能安排到具体时间的就安排到具体时间,不能的安排一个大概时间,然后每天就是看着清单一项一项的来完成。

可能放在周末,需要有一个时间来进行回顾和下周安排,这个时候有一些事情是确定的,可以定下来,有些事情是不确定的,只需要登记上,还有事情是未知的,等着再其他事情的执行过程中出现和安排。因此一个看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,首先显示已经安排的部分,然后显示其他所有,按照轻重缓急来显示。

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策略,没有 GTD 这样的繁杂和强迫,但是确实是有明确规则的,自律才能有自由。目前越来越觉得需要有一个指导性的原则来规范一下做事情的方法。而这个也正好是第一步。

另一个方面就是知识管理,例如前面提到的好看的网页等,实际上问题在于这些东西会随着积累淹没无闻,因此需要一个随时的强调,所以目前将这些都管理在 orgmode 的 todo 系统中,显示的优先级低于当前的任务,随时能看到和处理。处理完毕实际上是将所读所得进行一个整理。只有这样,获取的信息和知识才是自己的。

读了几本书

主要看了两本小说,一本是特德蒋《呼吸》,还有一本是冶文彪《清明上河图密码》,此外还有一个《简单统计学》。

小说主要是来放松的,《呼吸》这个算是一个短篇小说集,作者早些年以一本《你一生的故事》获取了无数奖项,也改编过电影。同属科幻作家,特德蒋的小说可以说是别具一格,没有那些光荣与梦想,征服和背叛,星辰与大海,而更像一个文艺范的长者,来娓娓述说那些文明,文化与生活的故事。《你一生的故事》是这样,通过外星人思考方式,表达方式的不同来表达决定论和预测未来等等的探索。而《呼吸》则比较有《黑镜》的感觉,在整个科幻的大背景下,人和人应该如何相处,人和社会应该如何相处?这部小说集表达了一种浪漫到死的感觉,科学和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,人们应该从哪里去寻求自我,从哪里去寻找意义。是在无数可以控制的平行时空中?还是在无数的过去和未来中?还是皈依于宗教?还是探讨自由意志是否存在?宇宙如此之大我们如此孤独,是不是还有其他智慧能够共享这些孤独?《黑镜》更多时候探讨了科技带来的一些黑暗不好的一面,但是《呼吸》这个小说集则更加的温情。

《清明上河图密码》是一套书,第一本出来很久很久了,看了都快忘记了,最近出完了,拿出来重温一下。同作者的书之前看过《人皮论语》,可以发现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悬疑阴谋论者,善于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撕开那些平静的外衣,从而编织出一副惊天大阴谋。人皮论语实际上是借助了汉朝“外儒内法”的治国方略,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,提出探讨了《论语》变迁的过程。小说非常精彩,读完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。而《清明上河图密码》则更近一步,描绘了从世间繁华之最的汴京清明的盛世图景,到短短几年就发生“靖康之耻”的轰然崩塌。有一种“雪崩之下,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”的感觉,就是从上到下的烂透了的统治和民间各种蝇营狗苟,形成了一个有一个的奇幻和奇葩的事件,也就是这些众生和世相汇集到一起,才在段时间内集中爆发。小说写作技法上也非常纯熟,常常多线并行,甚至交错,有时候要理清楚哪个人是哪个人,那个事件做了什么事情,都需要费一番功夫。

《简单统计学》有个副标题:“如何分辨那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”。其主要背景就是在当前大数据当道的前提下,实际上观点和结论更加容易被操纵了。数据本身不会说谎,但是数据经过挑选,或采用某些特殊的方式处理之后,可能产生任何结论。前面的章节提出了很多这样的“骗术”,包括“模式”,“相关性当成因果”,“没有数轴原点的图表欺骗”,“违背常识的结论通常是胡说八道”,“因果混杂” … 等等。看到这些数据和结论后,需要有一些怀疑的眼光来进行辨别。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对数据进行挑选,以满足对应的结论。遇到这样的情况,需要拿到合理的数据对其进行检验。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的核心思想,我选择下面这一句:

人们既可以被缺乏理论的数据欺骗,也可以被缺乏数据的理论欺骗。我们既需要理论,也需要数据。仅仅通过搜刮数据寻找模式是不够的。模式需要得到理论的解释,这种理论应该言之有理,而且需要得到新数据的检验。另一方面,在经过可靠的数据的检验之前,理论仅仅是一种猜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