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发体系

目前,无论是创业,还是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公司里面工作,几乎大家都说创新是第一生产力,而创新如何落地,其实就是研发。如果是一个小的公司,做研发相对来说比较简单,其实也可能就是几个人,然后做一下东西,可能分工也没什么明确的。大家朝着目标,把事情做完就可以了。但是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张,可能对研发提出更多的要求,例如需要更多的产品,更多的技术等等这样。而此时,因为一方面是公司规模整体成长了,所以一个直接的感受就是人会变得很多很多,这样其实会有很大一部分工作不是对事情,而是对人,或者说沟通上,另一方面,公司高速发展,对于增长也提出更高的要求,早期可能一年只需要一个研发成果,后面这个需求会成倍成倍的增加。而要配合这样的发展,需要有一套体系来支撑整个研发过程。《华为研发》这本书主要是讲述华为公司在早期,以及后面的高速发展期是如何做好研发这件事情的。

早期研发

其实任何一个公司早期和后期,面对不同的阶段,其策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,从华为角度来讲,早期其实主要就是吸引人才,然后营造一个人才的优秀环境,然后让人才能够在事情上全身心的投入,任正非并不是一个技术出身的人,但是他特别能够尊重技术,尊重人才,包括最早的尊重合作伙伴,尊重生意。从研发角度来讲,采用高薪,高激励,高授权方式来让具有自驱能力的人才发挥极大的作用。一个特色就是,只要看准了,就把所有资源压上去,高射炮打蚊子的方式来进行研发相关的工作。文化方面,主要是打造只要能够使用技术来发挥,就能够获得好的回报。所以在早期,这种宽松的氛围和唯才是举的文化,也是能够打硬仗的关键。

另外一点就是小公司需要对技术保持一个足够的敏感度,而又不能脱离实际,从华为角度来讲,因为基本上一开始都做的面向大客户的生意,所以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来针对性的做研发是一个比较好的开始,但是这样的思路可能对于做大众消费品不一样,大众消费品可能需要提前预判需求,而把这些需求做到极致。

研发架构

其实架构也并不是越复杂越好,其精髓应该是能够吧权利和责任界定明白,当一个事物没有按照预期发展,甚至产生损失的时候,能够有明确的责任人,这样,权责统一之后,就不会出现很多事情相互扯皮,说不清的情况了。在 IPD 实施之前华为的架构,其实其精髓就在部门里面的“总体组”中,这个部门负责统一的调度以及各种信息的统一和拉通,这样才会有最小的沟通成本,以及最好的技术共用特性。总体部是贯穿在各个部门里面的,各个业务部门里面都由这样的部门存在。

另一方面,实际上架构需要给有热情,有冲劲,有能力的人充分的信任和责任,让他们快速成长,这样的人就作为项目负责人。这样他会是“最想把项目完成”的人,也具有足够的能力和视野以及权利来进行推动,或者很多项目负责人本身就是一个新技术,新想法或新项目的提出人,同时也具有较为深厚的研发能力和背景。

反过来,实际上有很多项目在实际实施过程中,任务是从上到下派出去的,项目划分成不同模块之后,缺少一个主要的项目负责人来从全局进行管控,这样,虽然项目配备了项目经理,产品经理,等等其他的一些职位,但是实际上缺少一个统一的抓手,会让事情推进和决策时候相对比较困难。

当项目变大时候,可能在统一的指挥和协调上也会出问题,所以这个时候,需要高层有一个项目的唯一负责人,来站在各个部门上层来统一协调和分配。这也是权责统一的一个方式。

IPD

当前很多研发,都会讲说 IPD 的方式,这样能够保证项目一定成功,能够保证一次把事情做对,从而具有一个相对来讲更加高效率的执行。但是就如同前面提到的,实际上对于消费品来讲,就目前的观察,很难进行 IPD 的方式来研发,因为首先,这个过程把研发作为一个投资,因此研发的东西一定是有明确的买家或者客户的,并且在这个过程中,要不断的进行沟通,确保没有走形。但是对于大众消费品,很难说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客户群体,或者说这种客户群体很难去通过调研,或采样的方式进行研究,或进行完全的沟通。甚至说,沟通完成的一个产品都未必是客户会最终买单的。所以还是有不确定性在。到这里感觉在前期就很难把创新的产品进行下去了。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小疑惑吧。

感想

其实感想比较多的还是华为早期的研发架构上面,其实是非常适合一个不太大的公司来借鉴的。另外其实主要是格局和魄力,只要确定去做一件事,就将所有的资源压上去,把这个事情完成。其实从现在的很多方式上也能够看出来这个思路。一个比较明显的就是关于 IOT, 其实是从底层来进行打通的。通过 HMS, 将健康的比如手环,手表系统,包括智慧屏端,各个设备等等,进行统一的配置和联通。反过来看小米,虽然在 IOT 里面先行了很多 ,但是其实各个系统相对比较孤立。集中所有力量来进行专项研发和功课难题的思路,其实就是面对困难,客服困难的一个法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