缘起

严格来说,这本书有点小说的意思,因为书中发生的那些事情,即使从小说角度来看,也显得很魔幻。通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,其实真是不假。难得的是,这本书虽然是历史资料的汇集与写照,但是作者将其写得比较富有趣味性,读起来感觉来龙去脉一一清晰,情节丝丝入扣。实际上因为是历史事实,所以反而比某些架空的小说显得更加的有趣和逻辑严密。正如同看到某些改编电视剧或某些小说胡编乱造,因而看起来或读起来味通缴蜡一样,那些电视剧或小说就是把读者当傻子,明显的漏洞或逻辑问题,成了他们的硬伤。而千百年来,活在历史中的那些人,其实没有一个是蠢的。因此虽然有很多史料,把他们当作一个片段来看,显得尤其蠢,但是结合当时的时代和状况,了解了其中的起承转合之后,实际上可以大大令人叹服。本书的几个小故事,就是从将这些深埋于故纸堆的蛛丝马迹集成起来,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来,把资料串起来,还原一个历史的真相。

读史的意义

一直以来对历史有点兴趣,不过大多数时候当作休闲趣闻来看。也有很多基于历史演绎出来的稗官野史,看起来其实也是妙趣横生。例如小学时候看的“说唐”系列,后来好像是杨绛写回忆钱锺书的《我们三》中还讲到钱老爷子也会背诵“隋唐十八好汉”,其实我也是可以背出来的。

但是其实还有另一层次的意义,读了一些历史,事件或人物故事之后,发现实际上,千百年来,虽然生产力有了大大的提高,科技有了大大的进步,人们生活水平上有了大大的改善,但是跟植于人性中的很多东西,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。以前有个同学通过机器学习来做股票交易,找一些规律来进行买入卖出。在讨论其根本原理的时候,我们觉得,股市这种复杂性,哪怕数据再多,但是利用再精巧的模型,再多的数据,都是无法拟合的,因此可能这个做法没有意义。但是他反驳到,其实做这个并不是需要去理解真正的股市,而是需要通过数据的手段去抓住人性的东西,虽然交易千变万化,但是其中人性贪婪的部分没有什么变化,数据多了,都是有迹可循的。这样想过去也确实有点道理。

确实,见得比较多之后发现,确实,好像和人性相关的东西,没有什么进化,可能人类这么点历史,在进化史上也都是沧海一粟吧。读过一些东西了,再看现在,也许就有一些明悟。远的不说,就说前两年火热的人工智能热,实际上历史上已经是第三次了,而人们的反应仍然如出一辙。

某些感慨

古时候的人们,其实生活节奏是比较慢的,主要由于交通也不发达,信息传递速度也非常慢,因此也没办法快起来。“大明档案库”这个故事,读起来就令人特别的感慨。有史可考的中国历史,也经历了二十几个朝代,每个朝代一开始,都具有很多全新的面貌,而当其面临灭亡时候,都是遍地脓疮。有趣的是,这些事情一再发生,这个故事最初,讲了“天下透明”从汉朝开始引入了档案库的重要性,这个既然这么重要,为什么没有办法一直传承下去呢?如果说汉朝一开始也就统计了这些档案,为什么每次朝代更迭都需要重头再来整理一次?

信息的流动和保存也是制约这个问题的重大方面,《三体》小说里面提到,保存信息时间最长的,竟然是刻在石头上。但是如果信息没有被电子化,从而可以无限复制和保存,那么经历一个变故,很多东西就可能就此失传,例如啊房宫的一场大火,烧绝了诸子百家很多典籍孤本。所以从现在回头看,不得不说目前的电子化,是一个巨大的进步。

档案厍这个故事读起来其实有一种浓浓的悲凉感,一项本来伟大的工作,随着时间的演变,做着做着就完全变形了,其中更是各种勾心斗角和利益争夺,而都追逐这些蝇头小利而罔顾大局,最后终于一把全部毁灭了。其实更悲哀的在这个故事的最后,一直讲到清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,又出现了这样一次珍贵资料毁灭的灾难。令人不禁想到《啊房宫赋》的结尾:

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。后人哀之,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。